查看原文
其他

我与导师二三事 | 譬如那流水的回响

感念师恩的 南京师范大学
2024-11-08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学海无涯,岁月见证漫漫征途;山高水长,恩师如灯照亮前路。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联合研究生工作部,推出“我与导师二三事”专栏,邀请同学分享学术探索征程上的温暖与坚持,让我们一同走进那些关于成长、关于启迪、关于陪伴南师故事,重温恩师教诲,感受恩师带给我们的无限启迪与力量。本期,来听听教师教育学院2020级学科教学(语文)硕士研究生徐雯恬讲述她和导师的故事……


那些被命运击中的时刻


我在硕士阶段有幸跟随导师马丽娅老师学习两年,而缘分早在两年前就已悄然结下。那时,我正在吴江中学实习,马老师正是我们的实习带队老师。我上的第一节课是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鲁迅的杂文言短意深、晦涩驳杂自不必说,加之那是我首次面对一群真实的学生,紧张与局促随之而来。我只记得自己踉踉跄跄地上完了全篇,自认为巧妙设计的互文阅读环节也未能圆满呈现。马老师坐在后排,仿佛也变成了学生,伴随着提问和同学们一起圈点勾画,最后做了满满三页的笔记。课后,她非但没有丝毫责怪,反而安慰我,第一次能做到这样已然不错。然而,她又一针见血地指出我教学上的不足,并在设计理念、文本细读、要点挖掘等层面给了我详尽的指导。在此过程中,马老师时刻在提醒我“教无定法”,因此她的建议仅为参考,不必奉为圭臬,关键是要有自己的创见,并能让它真实、恰当地体现在课堂上。

马丽娅老师与学生们的合照

件小事让我惊异于一个师者的广博、精深、敬业与谦虚。她既有专业学者的前沿视角,又有一线教师的敏锐和通达。她温柔无形地化解了我所有的不安,愿意俯身倾听我的思路和回答。更为重要的是,她的提醒让我在心底生出一股勇气:无论何时都要勇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保持思想的自由、思考的独立、理性的客观以及策略的可行性,这些都构成了我日后进行学术探索的基础。

两周后,保研结果尘埃落定。当我去门口接老师时,看着她从公交车上下来,随即从包里掏出遮阳伞,一把将我拉到伞下。
笑着说道:“你这孩子怎么不怕热呀?”
接着,她又把我推向马路内侧,自己则站在外沿,生怕我被往来的电动车蹭到。
生命中总有一些似乎被命运击中的时刻。我突然抬头望向那双笑意盈盈的眼睛,不由自主地问道:
“老师,我读硕士的时候可以跟着您学习吗?”
现在想来,在马路上问出这个问题实属唐突。耳边是汽笛喧嚣,话音刚落,我呆立在旁,一点也不正式庄重,但我知道那就是我当时心底的真实想法。
但老师几乎是立刻答应下来。回去的路上,我走得很心安,尽管这只是我和马老师的第二次直接交流。在她的伞下,夏末的暑热褪去,而我感受到的是那份“厚生”之情。

细细珍藏,高高托举


在重庆支教期间,我向老师表达了想提前开展学术探索的愿望。马老师教导我从课堂小事入手,留心观察教学经验,做好教学反思,同时鼓励我广泛阅读教育原典和期刊文章,从而探寻感兴趣的研究方向,也可多读些“杂书闲书”,毕竟“无用之用”亦能“方为大用”。一年内,我撰写了教学叙事和阅读札记,与她分享第一次观摩省级“群文阅读”实践时的惊异与欣喜,也向她介绍我钟爱的非虚构作品《江城》,以及我的非虚构写作实验《渝行纪》。有时,我还会带点社科的“田野精神”,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数据收集和结构化访谈上做些小小的尝试。令人感动的是,这些最终没有成型也未见刊的零碎漫谈,竟也被老师仔细阅读,并“郑重”地保存在电脑里。我后来才知道,马老师带过的每一届、每一位学生,无论成果多少,修改几稿,都会被她按时间顺序排列整理、妥善存放。记忆或许会淡褪,但文字不会。在马老师这里,你始终可以找到自己的初心,也能回望自己的来路。

后来,江城也成为了我记忆中的金色梦乡,而在江城收获的教学实践也为我返校开展学科教学研究提供了切实的基点。我在社会学领域的涉猎,为我观察教育现象提供了独特的视角,“非虚构写作在中学阶段的引介、创生与运用”也成为了我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工作后,我和马老师合作撰写的案例《读写共生背景下的非虚构写作教学实践——X老师对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活用”》被教育部全国教育专业学位中心收录。

这些,是我在飞往重庆前怎么也想不到的结果。但它们意外而又合理,真实而又存在。那时的我只知道,在3000公里之外,穿越万家灯火和山川大江,有一位老师会耐心倾听我的困惑,阅读我的文字。她从不催促,只任由我们肆意生长。她会细心呵护我们宝贵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并让它们生根发芽。马老师常常鼓励我们跳出预设的框架,去做真正热爱的选题。在这点上,老师坦言,她是与我们并肩作战的。因为热点要靠发现而非追寻,真理要靠坚持而非附庸。她有时会在组会上谦虚地开玩笑说:“我期待你们带我去看更大、更宽广的世界。”殊不知,我们其实是站在她的肩膀上,被她深深地托举着的那一群人。


具象“厚生”,传承不息


我被老师牵着,一步一步,从学术研究的“域外”领进“域内”,但成长与进步的轨迹却自具丰饶的形态。我们是被教导要自觉追寻“教育家精神”的一代人,虽然我深知自己尚未到达这种境界,但马老师却在时刻践行着。作为“师者的师者”“教师的教师”,老师的质朴、纯然、砥志、潜心,润泽着每一个学生。如果说我曾经对“初心”和“厚生”只有概念上的理解,那么马老师的存在,就如同璀璨星辰,将理念化作触手可及、鲜活灵动的现实。因为只有看见,才能感受;只有感受,才能认同;只有认同,才能够给予。

师门组会合照

无数个课后,我和马老师走过学明楼前的满树玉兰,讨论我最新的论文思路。一时之间讲不完,马老师便带我去厚生楼食堂吃饭。作为吃货的我,还会跟她讨论教师食堂和学生食堂的不同。餐后,她还会给我带上几个大肉包,叮嘱我留作次日的早饭。此时,物质食粮和精神食粮兼备,那么论文进度又可持续推进了。
有时讨论到一半,马老师也会突然起身,告诉我们:“我等会儿要去学校做志愿者了!”
每到学期开学,马老师常常会协助迎新工作。马老师个子不高,但为了学生,她亦会帮忙搬运厚重的行李箱,直上五楼,往返多次,不辞辛劳。马老师对学生的关爱是深沉而广泛的,她的敬业乐群不止体现在学术造诣之中,更是她全部的人生准则。受她影响,我立志将“厚生育人”的理想信念薪火相传。正如我现在对我学生们说的那样:
“徐老师所做的一切都是源自一个纯粹的心愿——我希望你们找到正确的道路,并且能够在这个领域发光发热。”

在马老师身上,我愈发觉得个人得失的满足与帮助他人之后得到的价值满足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就像鲁迅先生说的:“无穷的远方,无尽的人们,都与我有关。”


教会我“走路”的人


马老师对我影响最深远之处,莫过于她看待生活的方式和行于世的准则。我的求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也切实经历过人生的低谷。科研、比赛频频受阻,失眠导致的记忆力减退让我仿佛置身于迷宫之中,无法找到出路。朋友提出陪我去坐过山车发泄,我却在过山车下忍不住大哭。我一直竭力避免在马老师面前展露自己的脆弱,但那一刻,心底有个声音仿佛在告诉我,让我忍不住打了个电话给她。

也许是第一次听见我的哭声,马老师似乎被吓到了。后来她具体说了什么我已经不记得了,我只记得她反复地说:“没关系的,没关系的。”但我明白这四个字在当下的力量。一个怀抱着期待却可能最终落空的小孩是最无助且茫然的。但那一瞬间,我知道我不是在荒原上漫无目的的孩子了,有人会来陪伴我,与我共同面对恐惧。

后来老师引导我回溯这所有意义的本原。从前我一直试图在“他证”中寻求自我价值,却一直忽略了“我”其实便是价值本身。是她告诉我,做事不要求结果,做事本身就是目的。我逐渐厘清了:能给予我成就感的,并不是那些金光闪闪的头衔和奖项,而是创造过程的本身。创造力来源于快乐,快乐能够激发创造力的产生,那才是我持续享受学术探索的动力和源头,而并非外物驱使。因而,我开始学着以一颗平和的心看待周遭变化,当遇到挫折与困难,就让它轻轻地流过。正如马老师常说:“平常心即是慧心。”

马老师的温暖给予了极度恐惧中的我安宁与平静。我想,这是老师性格底色里的稳重与善良所决定的。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我深刻理解了“无问西东”的含义。鲜花和掌声只是无目的、不带功利心付出的附赠品,虽然我后来确实收获了许多,但我珍视的,也始终是在老师身边潜心探索的过程。也是她带我走过黑夜,穿过光亮,让我更加明白我的每个存在、每个面向都是被允许的。我可以在舞台上大方地接受赞美,也可以是在过山车下狼狈大哭的小孩。那几声“没关系的”背后,是深深的信任和无穷的力量,它告诉我:“眼前的困局都是暂时的,你也一定可以重新站起来。”
至此,无论是学术科研还是人格塑造,我对“坚守热爱”都有了更深的理解。马老师带我完成了困境的突围和精神的站立。此后,老师终于可以“放手”,但在某种意义上,她是教会我“走路”的人。


马丽娅老师与同学们户外活动合影

除了热爱工作,马老师同样热爱生活。她能在读、写、讲中寻找兴味,也在多识人间草木中获得乐趣。在其影响下,我对人间草木的偏爱也多了几分。生命确实需要激情与冒险,但在人生的旷野上狂飙突进,也别忘了驻足停留,感受自然的宁静与诗意,回味它们带来的启示。毕竟,回归生命本质,身心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我想,自然界中最符合马老师的意象必然是水。上善若水,而她“静水流深”。

行笔至此 我陷入深深思索

站在时间的渡口

每一刻都是新的篇章

过去的一切重叠交织

构成了现在和未来

而我也只是个幸运的孩子



往期推荐:




发电→变电→配电,王可的科研之路


一家三代,都是南师人


四次蝉联全球金奖!南师学子再创佳绩!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招生 | 考研 | 高考 | 校车 | 体育馆 | PPT


来   源

编   辑

审   核


南师研究生

孟   晴 汤玉欣

陆  怡 朱志义 李   敏



更多南师新闻,敬请留意南京师范大学官方网站。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南京师范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